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的一則典故。其主要講述的是春秋時期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,抵御北方游牧民族。“尊王”,即尊崇周王的權力,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。“攘夷”,即對游牧于長城外的戎、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御。那么,歷史上的尊王攘夷誰最先提出來的?是誰提出來的?尊王攘夷的歷史背景又是什么?
歷史上的尊王攘夷誰最先提出來的?
尊王攘夷是齊桓公最先提出來的。
“尊王”,即尊崇周王的權力,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。“攘夷”,即對游牧于長城外的戎、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御。公元前 664,山戎伐燕,齊軍救燕。公元前661年,狄人攻邢,齊桓公采納管仲“請救邢”的建議,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,并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。次年,狄人大舉攻衛,衛懿公被殺。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。
經過多年努力,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,到公元前655,聯軍伐楚,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,楚國也表示愿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,聽從齊國指揮,這就是召陵之盟。伐楚之役,抑制了楚國北侵,保護了中原諸國。
齊桓公實行的“尊王攘夷”政策,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,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。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大貢獻。
尊王攘夷的歷史背景又是什么?
周朝,自平王東遷以后,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,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發生。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,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。
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,經過了內政、經濟、軍事等多方面改革,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,適時打出了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幟,以諸侯長的身份,挾天子以伐不服。尊崇周天子,并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贊賞,其事跡被后世稱為尊王攘夷。
評論